全球矿产行情核心动态
钴市场剧变:刚果(金)配额政策引发供给收缩
刚果(金)作为全球最大钴生产国(占全球产量75.86%),自2025年10月16日起解除为期8个月的出口禁令,但实施严格配额管理:2025年剩余时间出口上限18,125吨,2026年配额96,600吨(基础配额87,000吨+战略配额9,600吨)。 供给收缩直接推高钴价: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国内电解钴价格达34.95万元/吨,较年初翻倍,预计将突破40万元/吨。纽约钴价涨至16美元/磅,涨幅超60%。 配额分配规则:按历史出口量比例分配,洛阳钼业获2025年四季度6,500吨配额,2026年增至31,200吨,但仍远低于其2024年11.4万吨的产量。嘉能可、刚果国企EGC等亦分得配额,未使用配额将由战略储备回收。 稀土市场:中国稳价与供需矛盾并存
江西等地物流停运影响短期运输,但稀土主流品种价格上调放缓。氧化镨钕报92-92.5万元/吨,镨钕金属113-115万元/吨,氧化钬155-160万元/吨,市场成交偏淡。 供需结构性矛盾:上游氧化物/金属产能受分离冶炼指标限制,无法匹配下游钕铁硼磁材需求。赣州等地企业布局钕铁硼废料厂,通过“废料互换”模式形成产业循环,缓解原料短缺。 贵金属与小金属:避险需求与工业应用双驱动
国际金价突破4,200美元/盎司,银价创40年新高至38美元/盎司,铂钯价格因供应紧张及新能源需求飙升。 铋价完成半年筑底后反弹,主流价4.25-4.3万元/吨,内外价差吸引投机资金入场。锡价涨至26.65万元/吨,镍价回落至13.35万元/吨,反映新能源电池需求分化。
中国矿产市场特殊表现
钴产业链:进口依赖与本土加工能力提升
中国钴原料进口依赖刚果(金)超70%,但通过洛阳钼业、华友钴业等企业在刚布局,强化原料控制权。国内钴盐加工企业受配额政策影响,成本压力传导至下游电池厂商。 稀土政策与产业升级
新修订《矿产资源法》2025年7月实施,强化战略性矿产储备制度。内蒙古获支持建设稀土新材料基地,包头聚焦高纯稀土金属、永磁材料开发,呼应“双碳”目标下新能源需求。 绿色矿山标准升级:要求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达标,矿区生态修复费用纳入成本,推动行业向低碳转型。 区域矿产动态
攀枝花冶金煤价稳中有升,主焦煤报1,250元/吨。新疆、内蒙古等地推进矿山智能化改造,如安徽龙桥矿业与东方测控合作开发无人驾驶系统,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性。
政策与行业趋势前瞻
全球资源主权争夺加剧
刚果(金)通过配额制度强化资源主权,拒绝美国主导的矿产供应链重组。澳大利亚锂矿商股权争夺白热化,反映关键矿产战略价值凸显。 美国对加拿大金属关税威胁、英国制裁中国实体等事件,凸显地缘政治对矿产贸易的深远影响。 中国“双循环”战略下的矿产布局
国内稀土、锂、钴等战略矿产开发加速,同时通过“粵车南下”等政策促进区域资源流通。充电设施“三年倍增”计划(至2027年建成2,800万个充电桩)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扩张。 再生资源“反向开票”政策规范税务流程,推动废钢、废旧电池回收规模化发展。 价格波动风险与应对
短期看,钴、稀土等品种受供给收缩支撑价格高位;长期需关注新能源需求增速、替代材料研发进展。企业需通过套期保值、战略库存管理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风险提示
供给端
:刚果(金)配额执行力度、其他产钴国产能释放节奏。 需求端
:全球经济复苏强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地产基建投资波动。 政策端
:各国矿产资源法修订、环保标准升级、贸易壁垒变化。
结论:2025年10月16日全球矿产市场呈现“供给收缩+需求增长”的复杂格局,钴、稀土等战略矿产成为焦点。中国通过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强化在全球矿产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同时需应对价格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与市场信号,优化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提示:报告数据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