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全球矿产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中国通过政策创新与产业链重构强化资源安全,新能源矿产需求激增与地缘风险交织,推动市场进入“高波动+高战略”时代。
一、全球矿产市场动态:能源转型与地缘博弈主导价格波动
稀土市场
:江西等地物流停运影响短期流通,氧化镨钕报价稳定在92-92.5万元/吨,镨钕金属113-115万元/吨。持货商惜售情绪浓厚,但氧化镨钕价格日内下调至53.5-54.5万元/吨,反映供需博弈加剧。上游分离冶炼指标不足导致产能无法匹配钕铁硼需求,赣州等地布局废料循环厂,计划与磁材企业签订“废料互换金属”协议,形成产业闭环。 铜市场
:中国铜供应缺口长期存在,2025-2035年缺口预计800-1000万吨,对外依存度从71.1%降至53.2%。伦铜日内暴跌近4%,沪铜主力合约跌破8.3万元/吨,反映贸易战阴云与需求疲软共振。但金九银十旺季下,基建用钢需求支撑铁矿价格在85-125美元/吨区间震荡。 新能源矿产
:锂、钴、镍需求激增,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占比从2021年45%升至2023年60%,重塑锂盐需求结构。印尼镍矿出口管制推动本土冶炼厂从2家增至60余家,吸引超23亿美元投资,完成从原料出口到加工品输出的转型。
二、中国矿产政策创新:从“审批制”到“物权制”的范式转变
新《矿产资源法》7月1日实施后,政策效果显现:
竞争性出让
:矿业权全面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青海、新疆等地探矿权竞价活跃,四川黄金竞得新疆库格孜-觉北金矿普查权,新增金资源量9.1吨。 物权登记制度
:矿业权设立、转让、抵押需登记生效,解决“矿合法、地不合法”历史问题。平江黄金洞矿区通过生态修复方案验收,提取专项费用用于边开采边复垦。 生态修复强制化
:露天矿需编制修复方案并验收,内蒙古、新疆等地推行“边开采边复垦”模式,减少生态扰动。
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化工与金属板块分化显著
上涨品种
:六氟磷酸锂涨至7万元/吨(日涨0.55万元),硫酸因硫磺成本支撑上涨,异丙醇山东报价5800-5850元/吨,醋酸乙酯全国均价5293元/吨(涨1.65%)。 下跌品种
:氧化镨钕跌至53.5-54.5万元/吨,二乙二醇华东现货3980元/吨(跌4%),三氯蔗糖厂商降价至10万元/吨吸引客户。 结构特征
:化工板块40种商品上涨,有色板块10种上涨,但整体大宗商品涨跌比9.7:26.7,反映需求复苏乏力。
四、地缘风险与供应链重构:资源民族主义与技术全球化并存
资源民族主义
:印尼镍矿出口管制、哈萨克斯坦铀矿俄罗斯资本占比高,促使“札幌五国”合作投资铀浓缩环节。中国对稀土、永磁体出口限制,推动全球加工环节多元化。 技术革命
:沙特与OffWorld合作部署AI采矿机器人,必和必拓用AI优化铜矿回收率。紫金矿业开发矿山光伏项目,实现“采矿+绿电”一体化。 气候威胁
:加蓬铁路滑坡、澳大利亚洪水导致锰矿供应中断,北极地区因冰层融化成为新战略关注点。
五、未来展望:2035年矿业图景与战略建议
需求侧
:城市化率提升至70%支撑钢铁、铜需求,农业矿产(磷、钾盐)战略地位随粮食安全需求上升。 供给侧
:资源民族主义与技术合作并存,中国需平衡“国内增储上产”与“全球资源配置”,强化战略性矿产储备体系。 风险应对
:建立矿区生态修复基金,推广“采矿+生态提升”模式;利用数字化工具(如数字孪生)提升深部开采效率,降低环境影响。
结论:2025年10月11日全球矿产市场在能源转型与地缘博弈中呈现高波动特征,中国通过政策创新与产业链重构强化资源安全,但需警惕贸易战、气候灾害等风险。建议投资者关注新能源矿产长期趋势,同时把握政策红利下的物权交易与生态修复机遇。
风险提示:报告数据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