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快速、安全、有效处置矿山生产安全事故,保护矿山从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中国应急管理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于2024年4月15日应急管理部第1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矿山救援规程》。
《规程》明确了矿山救援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从矿山救援队伍、救援装备与设施、救援培训与训练、应急救援一般规定、救援方法和行动原则、现场急救、预防性安全检查和安全技术工作、经费和职业保障等方面对矿山救援工作进行规范。强化矿山企业应急救援工作责任,补充矿山事故救援方法和安全措施,调整优化矿山救援基本装备配备要求,鼓励采用新技术、新装备。
一、矿山安全应急救援装备现状
(一)个体防护装备
1、呼吸防护设备
氧气呼吸器:用于有毒或缺氧环境,保障救援人员呼吸安全,是救护队核心装备。
自救器:为矿工提供紧急呼吸支持,如隔离式自救器,可在灾害初期提供短暂呼吸保障。
2、生命维持设备
自动苏生器:用于对昏迷或呼吸停止人员进行急救复苏,通过人工呼吸和供氧维持生命体征。
3、身体防护装备
包括安全帽、防护服装、安全鞋等,为救援人员提供头部、身体和足部保护,防止物理伤害和化学腐蚀。
(二)环境监测与通信设备
1、气体检测仪器
瓦斯/CO检测仪:实时监测矿井内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预防爆炸或中毒事故。
多参数气体检测仪:可同时检测CH₄、O₂、CO等7种参数,支持超限报警,为救援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通信与定位工具
矿用防爆电话:确保灾害现场通信畅通,支持多方通话和紧急呼叫。
生命探测仪(如雷达生命探测仪):通过检测呼吸、心跳等微动信号定位被困人员,提高救援效率。
3、边坡及水渗透监测
用于监测矿洞及矿山山体边坡稳定性,防止塌方;监测矿洞地下水,防止洞内水浸,保障救援环境安全。
(三)应急抢险与救援设备
1、消防救援装备
灭火器/消防水管:用于扑灭初期火灾,控制火势蔓延。
无齿切割锯/液压支护系统:在坍塌事故中破拆障碍物或加固结构,为救援开辟通道。
2、排水与通风、空气净化设备
应急追排水装备(排涝机器人):可无线遥控操作,快速排水抢险,防止水患扩大。
局部通风机:改善井下空气质量,稀释有害气体,保障救援人员呼吸安全。
空气净化车:在井下爆破、有毒气体泄漏时,能快速净化空气,阻止毒气扩散。
3、避险设施
避难硐室/救生舱:提供临时安全空间,保障被困人员生存需求,配备氧气、食物和水等必需品。
(四)智能与特种装备
1、机器人技术
矿用救援机器人:采用防爆履带式底盘,可搭载设备进入高危区域执行探查或物资运输任务,减少人员伤亡风险。
无人驾驶运输系统:“5G+新能源”智慧矿山中的无人矿车通过云控中心协同作业,减少人员,节约成本,从源头规避运输环节事故。
2、矿山智能化生态
无人机与无人矿卡、AI监控系统融合,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防护网,推动矿山由“人防”向“技防”转型。
3、监测预警系统
边坡雷达:可便携式部署,实时监测矿山边坡稳定性并预警坍塌风险,为救援提供提前预警。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物联网传感等技术的立体化监测体系,旨在实现大范围、高精度、实时化的监管与灾害预警。
(五)辅助保障装备
包括应急照明灯、担架、急救箱等,用于现场伤员处理与撤离;救援车辆集成通信、侦察等功能,提升机动能力,确保救援行动高效有序。
二、矿山安全应急救援装备未来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与无人化技术加速渗透
1、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深度融合
未来五年,矿山应急救援将深度整合AI算法与物联网技术,实现灾情实时监测、自主路径规划及远程操控救援。智能传感器、无人驾驶平台和救援机器人将构成核心救援单元,通过数据协同提升危险环境作业安全性。例如,露天矿用无人驾驶技术平台可实时感知地质变化,自动调整救援路径,减少人员暴露风险。
2、应急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到2025年,具备自主定位、环境感知和协同作业能力的救援机器人将批量部署,重点解决井下复杂场景的通信中断、有毒气体泄漏等问题。防爆履带式机器人可搭载设备进入高危区域执行探查任务,通过5G网络实现远程操控,显著降低救援人员伤亡率。
3、无人机技术多维拓展
无人机在矿山安全领域的应用将从巡检扩展至灾情评估、物资投送和通信中继。AI监控系统与无人机联动,可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防护网,推动矿山由“人防”向“技防”转型。例如,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可快速定位被困人员,为救援提供精准坐标。
(二)系统化解决方案替代单一设备
1、全链条应急响应体系构建
装备研发将从“单兵作战”转向“空天地一体化”协同,整合卫星、无人机、智能监测设备、通信基站等模块,形成覆盖灾前预警—灾中处置—灾后评估的全周期管理系统。例如,数字孪生平台可模拟灾害场景,动态优化救援资源调度,提升决策科学性。
2、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5G和边缘计算技术,构建矿山安全应急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灾害模拟推演与救援资源动态调度优化。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事故分析结合,可预测灾害发展趋势,为救援提供可视化支持。
(三)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1、政策刚性约束推动技术投入
国家明确2026年前大型非煤矿山基本实现智能化,智能化水平纳入绿色矿山评估指标,倒逼企业加大应急装备技术投入。例如,山西省要求2025年大型矿井全面智能化,加速救援装备迭代。
2、市场规模扩张支撑产业升级
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预计2025年突破万亿规模,煤炭行业景气度回升为智能化改造提供资金保障。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协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特种装备与绿色技术突破
1、新材料与结构创新
耐高温、抗腐蚀的轻量化材料将用于井下救援装备,结合模块化设计提升设备便携性。例如,新型复合材料可减轻救援机器人重量,提高复杂地形通过能力。
2、低碳环保导向
应急装备制造将采用环保材料与清洁能源动力,例如电动救援车辆和太阳能供电的监测设备,响应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太阳能供电系统可保障偏远矿区设备持续运行,减少碳排放。
(五)区域协同与标准体系完善
1、重点区域示范效应
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大省通过政策试点形成智能矿山建设标杆,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链协同。例如,山西省的智能矿山示范基地已推广至全国,提升整体救援水平。
2、标准化进程加速
国家将出台智能矿山建设规范和安全应急装备认证体系,推动设备兼容性与数据互联互通。标准化接口设计可确保不同厂商设备协同作业,提升救援效率。
三、小结
矿山安全应急救援装备将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从“人力密集”到“科技主导”的转型,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