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非金属新材料行业呈现显著活跃态势。新材料指数单周上涨4.3%,跑赢沪深300指数3.3个百分点,超75%个股实现正收益。其中,机器人概念板块表现尤为突出,浙江众成(+34.6%)、金发科技(+31.4%)等领涨市场。政策端,国务院国资委召开“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推动AI技术深度融入材料研发与产业升级,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加速布局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
AI+新材料加速技术融合创新
政策驱动与央企布局
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将“AI+”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抓手,强调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石化、中国中化等能源领域央企已率先部署DeepSeek大模型,旨在优化材料研发流程与性能预测。相比2023年的“AI赋能产业焕新”会议,此次部署会更聚焦于产业落地,凸显国家对AI与新材料的战略重视。
技术融合与跨领域应用
国内企业如深势科技、晶泰科技等通过AI技术加速新材料研发,覆盖能源、半导体、生物医疗等领域。例如,AI在材料构效关系预测、高通量筛选及合成路径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缩短研发周期超30%。华东理工大学AI平台已成功验证94种新材料,其中7款进入应用阶段,展现了AI对产业的实际赋能。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AI+新材料前景广阔,但数据质量、跨领域人才短缺等问题仍待突破。上海市新材料协会提出,需构建“小模型货架超市”生态,推动企业数据安全共享与模型定制化开发。政策层面,北京、上海等地已出台专项计划,明确2025-2027年AI与新材料深度融合目标,为行业提供长期支持。
机器人概念驱动材料需求扩张
市场热度与技术创新
机器人概念热度传导至材料板块,港股优必选(+6.74%)、A股长盛轴承(年内涨幅近10倍)等表现亮眼。宇树科技作为全球四足机器人龙头,通过开源代码与数据集降低行业研发门槛,其Go2机器狗量产成本较波士顿动力低75%,推动商业化进程提速。CES2025上,宇树展示的G1人形机器人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
产业链价值重估
宇树科技的技术突破带动上游零部件需求。伺服系统(占成本35%)、减速器(20%)等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加速,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中复神鹰(碳纤维)等企业受益明显。碳纤维在机器人轻量化中占比达60%-80%,若2030年eVTOL保有量达10万架,将拉动碳纤维需求超2万吨,成为行业新增量。
材料技术迭代机遇
柔性传感器、轻量化结构件等细分领域同步受益。例如,福莱新材开发的“电子皮肤”柔性传感器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单机价值占比达10%;PEEK材料凭借轻质高强特性,逐步替代传统金属桨叶。政策端,低空经济试点城市扩容及补贴细化,将进一步打开碳纤维、芳纶纸等航空材料市场空间。
(注:文中数据及企业动态均来自公开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