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以及福建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的“华夏百年”地质研讨会在福建福州召开。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吴福元、李献华、赵国春,潘桂棠研究员以及美国哈佛大学 Paul F.Hoffman教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林寿发教授等国内外研究华夏地质的顶尖科学家齐聚一堂,缅怀前辈科学家、回顾过往成就、展望未来发展。
“华夏”作为一个地质构造单元的概念,源于美国地质学家 Amadeus William Grabau教授于1924年提出的“华夏古陆”,至今已逾百年,其内涵也历经演变。华夏地块保存了自元古代以来多块体俯冲增生、碰撞拼合及多期造山的丰富地质记录,并叠加了中生代以来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是研究中国东部洋-陆转换、陆壳再造与大规模金属成矿等关键科学问题的重要区域之一。关于华夏地块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化历史,迄今仍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中历久弥新的热点问题。
会议以“华夏地质”研究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20名地质学家围绕“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早古生代沉积序列-沉积环境及古生物演变、东-西华夏差异性及聚合史、华南地块古构造位置、华夏-扬子碰撞拼合过程、华夏造山系造山过程及成矿效应等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者围绕华夏与扬子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系统是否存在差异,华夏和扬子碰撞是在晋宁期、加里东期还是印支期,闽西北断裂带和政和-大埔带内是否存在早古生代蛇绿岩等,华南洋与原特提斯洋是否存在继承关系等存在分歧的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参会专家认为,“华夏地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在变质岩岩石学、岩浆作用、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大地构造新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参会专家还对与会青年学者提出殷切希望,希望青年学者主动作为,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研究工作,形成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推动“华夏”地质研究走向另一个百年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