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深海一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在南海成功完成5,000米级深海采矿试验,标志着我国深海采矿技术迈向商业化开发新阶段。
核心进展
采集效率突破
系统在5,000米海底连续作业12小时,多金属结核采集效率达50吨/小时,较2018年“鲲龙500”试验(10吨/小时)提升5倍,创国内新纪录。
采用水力与机械复合式采集技术,适应稀软底质与复杂地形,结核采集完整率超95%。
关键技术创新
高精度定位与路径规划:融合AI算法与声呐成像,实现厘米级定位及自主避障,作业路径覆盖率达98%。
绿色环保设计:集成羽状流扩散监测模块,实时评估采矿对海底生态影响,数据同步传输至岸基指挥中心。
系统集成验证
首次实现**“采集-输送-水面支持”全链路联调**,验证了深海矿物从海底至母船的连续输送能力,矿浆浓度稳定性达85%以上。
战略意义
商业化开发基础:50吨/小时的效率已接近国际海底管理局(ISA)预估的深海采矿经济阈值(60-80吨/小时),为未来规模化开发奠定技术基础。
资源安全保障:多金属结核富含镍、钴、铜等战略金属,可缓解我国新能源产业对海外资源的依赖。
技术输出潜力:该系统与上海交大“开拓二号”(4,100米)、湖南大学智能电驱采矿车(6,000米)形成技术梯队,覆盖全海深作业场景,具备国际竞争力。
下一步计划
中国船舶集团计划联合自然资源部,于2025年下半年在西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开展万米级海试,进一步验证系统在真实矿区的作业能力。
注:本次试验数据尚未公开完整报告,部分信息基于企业官方通报及行业分析。